非遗传承人董静:年画是中国年的传世图腾

0 1

项目标签

作者:
中国乡愁文化发展研究中心
发布日期:
2019-04-19 11:50:10
本文分类:
本文标签:
↑上方项目标签框内容可点击。请通过作者、本文分类、本文标签后具体选项进入相关细分
版权 ©️黄河文创网,欢迎转发,禁止以黄河文创网编辑版本进行任何形式转载

  非遗传承人董静:年画是中国年的传世图腾

  七桥渔火歌唱晚,

  户户妙手绘丹青。

  在过去,

  没贴年画,就不算过年。

  与北京市丰台区同名,

  在天津的东北也藏着一个丰台。

  位于天津市版图最东边的丰台镇,

  已经拥有1000多年的历史。

  为与北京的丰台相区别,

  这里一般叫做“东丰台”。

  这种叫法虽然被许多年轻人抛弃了,

  可是一些老人们还坚持着。

  这个京津冀交接处的小镇,

  在清代中期时,

  曾是与杨柳青、武强名号相当的年画重镇。

  (东丰台年画)

  木版年画出现于明末,

  兴盛于清代中期,

  东丰台是冀东年画最大的集散地,

  当年在丰台镇从事木版年画的商铺达95家,

  年产1100余万张,

  呈现出“七桥渔火歌唱晚,户户妙手绘丹青”的盛况。

  2007年,东丰台木版年画被批准为第一批天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2008年,木版年画老字号“义盛做”的第五代传人董静被批准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东丰台年画传承人——董静)

  传承人董静告诉我们,

  东丰台木版年画的特色是

  线条粗犷、颜色艳丽,

  融合了冀北、东北风情。

  不同于服务于市井百姓的杨柳青年画,

  东丰台年画的需求者都是乡间百姓,

  所以它在题材、造型、构图、色彩等各方面都有很浓的地域和乡土的特点。

  (娃娃抱鲤鱼的东丰台年画)

  东丰台木版年画的制作工序主要是:

  画稿、刻版、印刷、开相。

  画稿是制作年画的第一步。

  东丰台年画题材不广泛。

  早期年画多为民间崇拜的神像,

  主要是灶王、财神、门神和全神。

  后来渐渐出现一些神像之外的世俗题材,

  如娃娃美人、吉瑞图案、耕织图、王小卧鱼、埋金得子,

  以及戏曲内容(如三岔口、白蛇传)等。

  并非所有的画稿都能刻印。

  董老说刻板前需要绘制多幅画稿,

  只有一幅最终印刷。

  刻版、印刷会耗费大量精力。

  只有认真遴选出最优的画作,

  才会把它付之印刷。

  清末以来,中华大地战火连年,

  身处京津冀交界处的丰台镇也难逃厄运。

  在战乱中,很多年画匠人和商人被迫出走,

  很多年画底板也随之失传。

  加上后来特殊年代人们思想激进,

  丰台镇几十家画店几千块画版成了烧柴。

  本世纪初,董老用自己买断工龄的钱,

  在市面上收集到百余张祖传老年画,

  这百余张老年画成了东丰台年画可以再度复兴最大保证。

  (年画套版)

  木板年画的印刷是门技术活。

  东丰台木板年画套色印刷,一版一色。

  完成一幅年画通常需要刻制多个色版,

  每个版根据上色的部位不同而分别刻制不同的内容。

  为了让所有部分最后能严丝合缝地组合成一幅画,

  要先完成线版的刻制,

  印刷出十几份轮廓图,

  再分配颜色。

  不同色版照着线版套版一般为六块版,

  红、绿、黄、紫、蓝,外加一块黑色的线版。

  把有限的五六种颜色,

  相互错开,

  以造成缤纷斑斓的色彩效果。

  (年画上色的棕榈刷)

  刻好的木版用棕刷刷上颜料。

  棕刷用棕榈树的棕丝绑成,

  硬度、吸水度理想,

  太硬会损坏刻版,

  太软又会刷上过多颜料,

  不吸水沾不上颜料,

  太吸水又耗颜料……

  东丰台年画延续旧法,

  以套版为主,局部手绘,

  特别是面部和手部。

  东丰台年画的眼睛是要手绘上去的。

  一般分“活眼”和“死眼”。

  神像多为“死眼”,

  上下眼皮是一条横线,

  中点一个黑点,像“工”字,

  因为神仙的表情必须庄重;

  但娃娃美人多为活眼,

  上下眼皮画成曲线的月牙状,再点睛,

  以表达人物的表情与神气,

  因为娃娃美人这种凡人的眼睛必须灵活,

  有活气儿。

  (活眼娃娃)

  像董老这样成熟的老画师,

  单单是刻板一项工作就要耗去几天时间。

  加之套版印刷必须严丝合缝,

  一幅画要多张色板,

  印一张优质年画耗时巨大。

  且印刷之后,

  仍有一些粉脸、开眉眼、描金等工序需要手工完成,

  还有一些神像面部要贴一层金色锡箔。

  木板年画的成本是现代印刷品无法比拟的。

  董老为了收集年画木板样品,

  在50几岁时候投入全部积蓄,

  导致二老错过了最后的购买养老保险的机会。

  从2006年起,

  董老根据自家存留的老版年画和照片,

  复制、还原了20多套木版。

  这些木版,历经千凿万刻,

  相较于简单快捷的机械印刷,

  更显素朴古拙,

  呈现出一种农村生活的原始之美。

  然而这样的坚守并不总是有人买单。

  一些大型年画成本、人工耗费极高,

  有的年画,

  从画稿到刻版、印刷,

  需要耗费一年时间。

  推向市场,

  民众却无法理解,

  为什么这样一张重复印刷的年画价格如此之高?

  年画的艺术风格与文化内涵的完美结合,

  表达了民众的审美取向和文化祈求。

  它从汉代的门神画起源,

  至明清发展到鼎盛,

  从北方的杨柳青、东丰台、朱仙镇,

  到长江流域的苏州桃花坞,

  再到巴蜀、岭南,

  广袤的华夏文明之地上都有贴年画的传统。

  在工业印刷横行的年代,

  年画市场日渐萎缩,

  董老却依旧希望尽自己的绵薄之力,

  把更多的老祖宗的文化传承下去,

  起码不能眼看着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

  在我们这一代走向历史的虚无。




 

免责声明:本网部分文章和信息来源于网友投稿,本网转载仅出于传递信息和学习之目的。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相关问题,请联系我们网站客服(huanghewenchuang@126.com),我们会及时更正或删除。
点赞() 收藏 分享

评论列表 共有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