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世界读懂“何以中国” 河南为什么中?

0 4

项目标签

作者:
大象新闻
发布日期:
2023-11-22 12:00:45
本文分类:
本文标签:
↑上方项目标签框内容可点击。请通过作者、本文分类、本文标签后具体选项进入相关细分
版权 ©️黄河文创网,欢迎转发,禁止以黄河文创网编辑版本进行任何形式转载

  华夏文明与世界文明该如何对话?文物考古研学发展有哪些新未来?AI时代汉字该如何实现国际传播?近日,2023世界大河文明论坛、首届文物考古研学大会和2023中国(安阳)国际汉字大会相继在河南开幕,让河南文化再次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这些高规格文化发展大会为何都会选择在河南举办?

让世界读懂“何以中国” 河南为什么中?

  为何是河南?

  “伸手一摸就是春秋文化,两脚一踩就是秦砖汉瓦。”近日,河南相继主办了三次大型活动,涉及考古、汉字文化及历史文明。在中华文明探源中,河南有何独特之处,能让其C位出道?

  “河南文物家底丰厚,从数量上就能看出来。”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与考古研究所副所长陈建魁说。

  数据显示,目前河南全省现有不可移动文物65519处,可移动文物1773620件(套)。其中,世界文化遗产5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20处,不可移动和可移动文物总量均位居全国前列。

  同时,河南有郑州、开封、洛阳、安阳四大古都,“十四五”时期大遗址名单共有150处,其中河南有16处;古遗址、墓葬、建筑、石窟寺、石刻种类齐全。还拥有国家考古遗址公园7处,立项10处,已挂牌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数量位列第一,立项项目数量全国最多。

  今年3月底,202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揭晓,河南偃师二里头都邑多网格式布局、安阳殷墟商王陵及周边遗存、开封州桥及附近汴河遗址入选。

  至此,河南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项目已达53项,继续领跑全国。

  不仅如此,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汉文字的维系。作为世界文化遗产殷墟所在地、世界记忆遗产甲骨文出土地,河南安阳被誉为“文字之都”。夏商周断代工程首席专家之一的李伯谦曾评价“就考古学而言, 没有哪处遗址的重要性超过殷墟。”

  “河南一系列重大考古发现与研究成果全面、系统地实证了中华文化起源、形成与发展的主要脉络。作为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和中华文明探源的中坚力量,河南更有责任在持续深化中华文明探源和传承发展中华文明中担重任、出重彩。”陈建魁说。

让世界读懂“何以中国” 河南为什么中?

     沿着考古足迹 追寻中华文明脉络

  寻迹河南,行走皆为课堂。

  河南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也为文物考古研学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郑州大河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研学课程涵盖遗址探秘、植物捶染体验、钻木取火等课程;隋唐洛阳城制定的研学线路成功入选河南省特色研学旅行线路……

  郑州、安阳、洛阳、开封等城市依托当地文物考古资源做出了自己的特色,文物考古研学实践活动逐渐呈现出多样化、精品化、特色化发展趋势。

  专家讲解,让孩子们近距离领略石刻艺术宝库的魅力。2021年7月,龙门石窟研究院对外交流合作部成立,开展成人及青少年沉浸式研学项目。

  “在成人研学课程方面,我们由中级以上职称的专业科研人员担任讲师,研学科目主要有石窟区探研和香山寺遗址的专家讲解和专家讲座,21个特窟研学以及5个体验馆等。”龙门石窟研究院对外交流合作部主任王青茹介绍,在青少年研学课程方面,经院内专家精心设计,多方论证,共开展10门面向6岁以上青少年研学课程,内容涵盖景区沉浸式研学、文物除尘、拓片、彩绘、泥塑、折纸等众多形式。

  “我们每一项活动设计都有其意义和目的,通过沉浸式研学活动,能够让孩子们更好地认知龙门石窟世界文化遗产承载的历史文化内涵,助力文化自信,感受兼容并蓄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王青茹说。

  “有意设计、无意灌输、潜移默化,才能达到研学目的。研学是学校教育的有益补充,也是教育,应该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对考古和历史的兴趣,为遗产保护与传承储备新生力量,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从遗产中汲取精神力量。”郑州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金彩玉说。

让世界读懂“何以中国” 河南为什么中?

       传统文化正以有趣的方式走进百姓生活

  作为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源地,河南肩负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大使命。如何让文物“活”起来?如何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光彩?河南在不断思考,也在持续尝试。

  事实证明,文化唯有不断创新才能永葆生命力。以河南近几年在传统文化方面的创新为例,水下舞蹈《祈》,让曹植《洛神赋》中“翩若惊鸿、婉若游龙”的洛神有了模样;在龙门石窟以5D上演的《无上龙门》,让游客见识了卢舍那大佛的威严肃穆;诞生于数千年前的“妇好鸮尊”“云纹铜禁”,化身冰箱贴、胸针、项链等,时时与人们相伴。

  不止如此,走进河南多个博物馆,电子导览、数字文物和展览、3D裸眼文物、AR弹幕等,承载着数千年中华文明史的文物在这里“活”了起来,传统文化以一种恰当、有趣的方式走进了百姓生活。

  “文物是历史的见证,静态展示远远不够,要不断创新表达方式,让文物‘活’起来、展览‘动’起来。”河南博物院院长马萧林曾说。

  让文物“活”起来,让文脉传下去。河南从未停止探索和创新,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河南积极加快建设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越来越多的传统文化被挖掘、被传承,以新的形式释放传统文化的活力和魅力。

让世界读懂“何以中国” 河南为什么中?

       集中优势把郑州等地打造为有影响力的研学目的地

  面向未来,河南该如何发力?

  在陈建魁看来,年轻一代是文旅文创的潜力所在,也是考古文旅文创的未来所在。考古文旅文创在吸引更多有知识、有激情、有胸怀的年轻人参与其中的同时,要聚焦年轻人的需求,创作更多“年轻态”的文博类节目,建设一批考古文化打卡地,用“沉浸式体验”的方式来刺激年轻人的消费热情和求知欲望。

  “同时,要着力培育一批文旅文创新业态,壮大研学旅游、考古旅游、全链条文创等业态。”陈建魁认为,河南做大做强考古文化研学旅行要塑造一个考古文化研学超级IP,与“行走河南·读懂中国”主题相挂钩,全力构建“考古研学·读懂中国”品牌,以考古文化核心内容为依托,建立相应的品牌体系,利用媒体矩阵,全力宣传这一品牌,提升知名度。

  此外,陈建魁还建议,应确定一条考古文化研学旅行思路,集中优势力量把郑州、开封、洛阳、安阳、三门峡打造为具有影响力和示范性的研学目的地,还要开发一批考古文化研学精品课程,充分讲好考古故事,做到“一个遗址一个故事”“一件文物一个故事”,将河南考古资源转化为学生津津乐道的研学产品。

  金彩玉认为,河南的文物考古研学发展需要政府出台引导河南文物考古研学发展的政策,明确文物考古研学目标、发展方向,建立行业平台,制定行业标准,推动人才培养,鼓励数字赋能、文旅文创文教融合,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到文物考古研学发展中来,集政产学研各方力量,让文物“活”起来。(记者 王韶卿 王琳 周兰)

免责声明:本网部分文章和信息来源于网友投稿,本网转载仅出于传递信息和学习之目的。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相关问题,请联系我们网站客服(huanghewenchuang@126.com),我们会及时更正或删除。
点赞() 收藏 分享

评论列表 共有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