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昌澄泥:了不起的非遗匠人

东昌澄泥
0 28

项目标签

作者:
发布日期:
2021-08-18 16:24:40
本文标签:
↑上方项目标签框内容可点击。请通过作者、本文分类、本文标签后具体选项进入相关细分
版权 ©️黄河文创网,欢迎转发,禁止以黄河文创网编辑版本进行任何形式转载

  这项非遗名叫“东昌澄泥”,也有很多人会认真将其称呼为“澄浆玉泥”。这是为什么呢?简单的说,东昌是这项非遗的故乡,也就是今天的聊城;澄泥是非遗项目的名字;澄浆玉泥则是对这项非遗精湛工艺和绝美外形的高度凝练。由澄浆玉泥而产生的澄泥技艺是黄河文化和鲁西民间文化的典型代表,具有珍贵的历史文化价值和很高的保护开发价值。
 


 


 

  那么,澄浆玉泥究竟是怎么回事呢?话说东昌府有三美,胭脂、澄窑、古井水。这里提到的“澄窑”是有所考究的。据史料记载,明洪武年尚书郭敦利用故乡东昌府千年黄河淤泥等,让弟弟郭山在东昌府湖西办事处岳庄附近建澄窑一座,雇用山西绛洲澄浆玉泥窑工移民200余人。当时,主要制作活字印模等印刷用具,山水盆景等家具摆件,砚辜、笔洗、笔筒等文房用品,此外还有米缸、面缸、茶叶罐等器。

  ♦澄泥制品

  在这些澄泥制品中,最受古代文人器重的当属砚台。澄泥砚以沉淀千年黄河渍为原料,经特殊炉火烧炼而成。质坚耐磨,颜若碧玉,抚若童肌,储墨不涸,积墨不腐,厉寒不冰,呵气可研,不伤笔,不损毫,其功效可与 石砚媲美,是砚中一绝。

  雨水顺着长满青笞的屋檐滴下,滴穿了千百年时光,诉说着千百年的沧桑,檐下的青石板满目创伤,被刻上了不灭的痕迹。而在今天这样快节奏的年代里,一件工艺品为了保证质量,制作周期长达好几年,这份坚持实属不易。但这也恰恰是优秀非遗项目的可贵之处。

  千百年来,湖西办事处岳庄附近以及道口铺郭庄的人们将这门手艺世代相传。传至东昌府道口铺街道办事处郭庄村的郭太星,已是第13代传人。郭太星从小就跟着祖父郭亮思以及伯父郭汝桥学习这门手艺。那时在村子里有个大坑,澄泥技师们就从大坑里挖取胶泥,制作砚台、茶叶罐等。每年大寒时 节,村民们就会开始取泥,因为此时天气寒冷,黄河内的水流速缓慢,河水所带的红泥也最细腻。

  走进非遗传承人——郭太星

  ♦郭台星在制作澄泥

  郭太星说,在11道工序中,焙烧环节是最关键的,稍有不慎就会出现变形和裂缝。温度过高就会瓷化,透气性差;若烧制时火候不够,就会硬度差,内糠外酥。在烧制阶段,泥坯要在窑内烧制24小时,开始用小火,中端用文火,最后用猛火,温度在800C--1100C,烧好后,还要自然降温两天,不能通风。澄浆玉泥因泥质、制作技艺、烧制火候及时间等因素的差异会产生制品成色变化,这个过程也叫做“窑变”,窑变会对澄泥的颜色、硬度、莹润程度有重大影响。

  古代澄泥罐以鳝鱼黄、蟹壳青、豆绿砂、檀香紫、墨玉黑、鸡骨白、雪里红为上乘颜色,尤以豆绿砂、鸡骨白最局名贵。自古以来,烧澄窑一直要用枣木柴。这主要是因为枣木的硬度极高,容易提升窑温,而且枣木燃烧产生的木灰对澄泥作品表面纹理的形成具有独特作用,这是其他材料所不能及的。

  澄浆玉泥制品广受世人尤其是文人墨客的喜爱,这是因为它用纯天然原料、纯手工制作,产品透气性强、光泽度好、健康、环保,具有很高的可观赏性和收藏价值。“坚如铁,润如玉”是对澄浆玉泥最形象、最真实的描绘。

  经过多年的努力,郭太星带着东昌澄泥参加了许多比赛,并取得了傲人的成绩,如今已被列入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保护项目,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澄浆玉泥,让年轻人能够学习这门艺术,郭太星免费开课授徒。打破了祖辈“家族传承、密不外传”的陈规。敞开胸怀,教授爱好者学习澄浆玉泥技艺。

郭太星经常以澄泥手工艺制作体验为主题,让村民学习和传承传统工艺,让游客和学生通过体验,了解到聊城这些最具有人文特色的文化符号。伴随着东昌澄泥的非遗之路,郭太星也许会成为一名了不起的非遗匠人!

 


 

免责声明:本网部分文章和信息来源于网友投稿,本网转载仅出于传递信息和学习之目的。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相关问题,请联系我们网站客服(huanghewenchuang@126.com),我们会及时更正或删除。
点赞() 收藏 分享

评论列表 共有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