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符号之信阳毛尖制作技艺
周祖宏,男,汉族。
1952年3月生,居住信阳市浉河港乡黑龙潭村。
1962年,10岁的周祖宏就正在祖父辈的上行下效下,起头学习茶叶的生锅炒制工艺。
1970年,18岁的周祖宏跟随父亲起头学习茶叶的手工炒制工艺。
1989年自学获得了茶叶专业助理农机师。
1995年被师河乡评为“富民工程”示范户代表。
1998年夺得杭州国际茶博览会金奖,同年被浉河乡评为劳动模范。
2000年在第九届中国信阳茶叶节被评为“信阳市十大炒茶能手”, “茶叶生产技能能手”。
2003年—2008年间,先后评为“中原著名茶人”、“河南省民间(制茶)工艺美术大师”。
2007年5月,由浉河港乡申报的信阳毛尖采制技艺作为民间手工技艺已被河南省政府批准为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周祖宏的名字也被录入“代表性传承人名录”。
2008年炒制的龙潭毛尖荣获河南省“盛弘杯”金奖。
周师傅出身茶师世家的,继承了信阳毛尖传统制作工艺的精髓,又经几十年的潜心研究,使其成为信阳毛尖炒制茶领域首屈一指的代表性人物,这位出身民间的炒茶能手因为在这个领域的优异表现而成为信阳地区唯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信阳毛尖采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在茶乡,周祖宏绝对是个名人。这位出身茶师世家的周氏炒茶家族的第四代传人,17岁开始炒茶,一晃40多年过去了,周祖宏继承了信阳毛尖传统手工炒制工艺的精髓,经过自己的潜心研究,炒制的信阳毛尖具有无与伦比的风味,多次在省内外的炒制比赛中获得大奖,各种名号和荣誉一大堆。2008年,他荣获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称号,成为信阳唯一。2013年,河南省茶叶协会授予他“高级制茶师”的称号。
阳春三月,桃花开、柳条冒、大山绿,毛尖吐芽。
每至这个时候,浉河区浉河港镇的街道上,出售毛尖采摘、加工用具的店铺蜂拥而出,迅速占满了半个镇子。满载采茶工的车辆,陆续开进镇子里,茶场主们忙前忙后,安顿采茶工。周边山坡的茶园里,零星可见采茶工忙碌的身影。
浉河港镇黑龙潭村64岁的周祖宏比很多茶农都要忙,一边要张罗自家茶场的事情,一边要接待慕名而来的游客、顾客,更要为一些茶业公司制作详细的采茶、炒茶标准和流程。
随着信阳各大茶企业的不断发展,机械炒制设备的大批量投入使用,手工茶在市场上占有的比重越来越低。“机器不怕累,人力有时尽,坚持手工炒茶传统的越来越少”。但周祖宏很固执,依然坚持手工炒制。因为都是大山茶,茶品有保证,周祖宏的茶叶并不缺销路,往往是老客户带动新客户,新客户再带来更新的客户。省内的客户自不必说,更有朝鲜、中国台湾的客户托亲友到他家里买茶。“我的茶从来不拿到市场上卖,都是在家里就出售”。
每年信阳举办的茶文化节,周祖宏都会去参加。“参加这个不是为了卖多少茶叶,而是要以茶为媒、广交宾朋,朋友多了路才好走。”在茶文化节上,周祖宏往往都要现场手工炒制毛尖,展现信阳的传统工艺。自然的,他的摊位前,品茶的人络绎不绝,凡是品过的,无不赞不绝口,临走买几斤更不在话下。
周祖宏“走南闯北”,靠的是四句话:杀青要到位,揉捻要均匀,理条靠手感,火候是关键。
对于信阳的很多老茶人来说,这四句话并非什么秘方,关键是怎么来执行和坚持,这中间就有一个利益的问题在里面。“杀青如果不到位,火候不够,水分含量高,干茶的产量相对较高,利润相对就大了”。
近年来,为了迎合高端市场的需求,信阳毛尖刻意追求纯芽头,因为大批量采用机械加工,信阳毛尖“小浑淡”的问题逐渐突出,被越来越多的茶专家和业内人士诟病。
周祖宏说手工茶就不会出现这个问题,在1915年巴拿马万博会上,得金奖的信阳毛尖就是手工炒制的,选材也并非纯芽头,而是一芽一叶。
能够成为唯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信阳毛尖采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无疑显示了周祖宏在信阳毛尖加工工艺方面精湛的技艺和自身形象的公众推广方面的能力,周祖宏在中国炒茶领域堪称“大师”,尤其在信阳毛尖炒茶领域稀有比肩的“大师”级制茶人物。周祖宏是周氏炒茶家族第四代传人,祖传技艺在周祖宏手中得以发挥和提高,使周祖宏炒制的毛尖茶具有无与伦比的风味。对“信阳毛尖”炒制技术规程有权威研究的著名茶叶专家黄道培先生的亲笔题词:“外形青秀细似针,香浓色清味厚醇;品饮回味精神爽,地灵人杰育佳珍。”是周祖宏在信阳毛尖炒制领域有份量的一种证明。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